“年头侥幸躲过了病毒的侵犯,却在46岁生日的第二天没能躲过视网膜的脱落,右眼近乎失明。”
抗疫名医、武汉市中心医院急诊科主任艾芬控诉,2020年5月自己在武汉爱尔眼科医院进行了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治疗白内障。
本来是想要手术治疗白内障,却在术后出现了视网膜脱落,几乎失明。
事件曝光后,面对质疑,12月31日晚,爱尔眼科澄清称,医院第一时间对诊疗全流程开展自查,患者(即艾芬)右眼为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有手术适应症,术前检查、手术和术后复查等各环节均符合医疗规范。
2021年1月4日早间5:54,爱尔眼科医院集团又在其官博发布关于艾芬女士诊疗过程的核查报告,报告称艾芬右眼视网膜脱离与本次白内障手术无直接关联。
然而,爱尔眼科的澄清并没有让事件平息,舆论依然在持续发酵。
黑天鹅事件总是这么猝不及防!
2020年的最后一天,因艾芬医生在社交网络上发布的《再见2020》一文,致使新年伊始的首个交易日,爱尔眼科(300015,SZ)开盘大跌逾6.9%,盘中一度跌超9%。截至收盘,爱尔眼科跌8.91%。
就这样,市值3000亿的“医药界茅台”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同时也让医疗器械领域一直备受资本市场关注的细分——眼科医疗器械甚嚣尘上!
什么是眼科医疗器械?医疗新基建和突发事件的冲击下,眼科医疗器械的机遇和挑战又如何呢?
今天伙伴产业研究院带您一探究竟!
(医疗新基建背景下,更多眼科医疗器械及其医疗器械各细分领域应用及行业规范发展情况,详见伙伴产业研究院最新出版的《数字经济时代,2020-2021年中国新基建产业发展白皮书》,内含医疗器械、人工智能、5G通信、大数据、工业互联网及新能源汽车等7份产业发展报告。)
01
眼科医疗器械:兼备“规模”和“增速”的器械细分
眼科医疗器械指的是用于诊断、预防和治疗眼部疾病或矫正视力的设备、器具、材料及其他相关物品,其主要应用于眼外科和视力保健两大眼科领域。
据全球知名医疗市场信息数据咨询公司Evaluate统计,全球眼科医疗器械领域2016年市场规模260亿美元,预计到2022年将突破354亿美元,年均增速5.3%,其增速和规模在医疗器械细分领域市场均排名前五,未来市场空间可期。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恶化,以及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广泛普及,我国眼病患者人数逐年增加。
数量庞大的眼病患者对眼科医疗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大,促使我国眼科医疗器械市场蓬勃发展。
据药监局发布的《医疗器械蓝皮书: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报告(2019)》数据统计显示,2017年国内眼科医疗器械市场规模预计达到190亿元,预计2021年增长至375亿元,年复合增速达18.5%。
02
发展趋势:“进口替代+创新升级”是发展主线
医疗新基建和医疗事件突发的背景下,伙伴产业研究院研判,未来“进口替代+创新升级”将成为眼科医疗器械发展的主线。
进口替代是大势所趋,规模化发展、规范经营是行业发展必然。
眼科属于高精尖学科,行业门槛高,对性能的要求较高,目前全球市场几乎集中在几家大型的国际医械手中。
而国内市场由于起步较晚,与国外产品存在明显的代际。但近年来,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和国家大力推广,国内在中高端眼科器械领域与国外差距不断缩小,爱博诺德、昊海生科等国产品牌不断涌现。
此外,经过市场洗礼,国内眼科医疗器械也逐渐由原来的小而乱转向规模化发展,诸如爱尔眼科等国产厂商借助规模效应不断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固定成本,进一步提高市占率和品牌溢价率。
因此,伙伴产业研究院认为,当“国产替代,自主可控”成为共识,国内眼科器械厂商应把握医疗新基建的东风,逐步提高自身产品力、品牌力和营销力,加速进口替代的进程,以实现规模化和规范化发展。
03
顶层设计助推科技创新,带量采购加速创新升级。
一方面,随着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逐步发展,国家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行业利好政策,鼓励和支持国产企业进行产品创新,推动医疗器械产业升级。此外,国家卫健委有关白内障复明和青少年近视防控的顶层设计也有助于提升眼科医疗器械市场需求。
另一方面,随着人工晶状体等高值医用耗材集采逐步走向常态化,“以价换量”下的眼科医疗器械制造商将面临更大的机遇的挑战。
纳入集采体系的多是易于标准化的医用耗材,而对于企业而言,伙伴产业研究院认为,只有不断的推陈出新,加速非标准化、差异化的新产品的研发和入市才能有助于缓解集采政策带来的压力,也只有不断通过丰富产品管线、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才能进一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